其實孩子不當行為的背後,
都是「需要歸屬感」的求救信號,
學會用正向教養帶領孩子,
可以幫助他成為更好的人。
正向教養是以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學說為基礎,
強調長期的教養,而非短期的嚇阻。
阿德勒認為,所有的「行為」都是有「目的」的,
是為了要尋求歸屬感、建立價值感,
例如,一個孩子會哭,在你看來可能莫名其妙,
但可能是孩子看到你在用手機,
覺得媽媽「是不是不理我、不愛我了?」
用「哭」引起媽媽的注意,找回歸屬感與價值感。
因此正向教養很重要的一環
是要「了解孩子的目的」,而非「指責孩子的行為」。
正向教養第一步:理解、溝通先於糾正
台灣家庭更新協會理事長呂意達說,
糾正前要先同理孩子,有了連結後,教養才會有效果。
他舉例自己和兒子的關係一度很差,
兒子後來才分享到,是因為有次考試考不好,他指責了兒子,
兒子覺得爸爸只在乎分數,都沒看到自己的努力,
也不知道之前帶著他一起念書的學長畢業了,
讓他在學校感到孤單的感受,認為爸爸沒有同理他,所以才變得叛逆。
呂意達用冰山理論形容,
我們看得到的「行為」就像浮在水上的冰山一角,
看不到的「目的」
就像水面下的一大塊冰山,
並不會因為我們把冰山一角消滅,整個冰山就消失,
因此他鼓勵家長應該了解水面下的根源是什麼,
先了解孩子想達到的目的,再探討行為。
呂意達解釋,很多家長都會認為是孩子不溝通,但其實這是生理造成的。
以頭腦發展來說,孩子大約在13歲管理情緒的杏仁核已經發育,
但掌管理性思考處理的前額葉皮質區卻要在30歲才能發育完全,
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是先有情緒、
不經思考,直接產生行為,
連自己為什麼有這個情緒都說不上來,
這時候家長可以用選擇題的方式問孩子:
「是不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什麼事,感到生氣才這麼做?」
以具體的問句幫助孩子釐清行為的來源,
引導前額葉皮質區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與自己溝通。
精彩完整文章,請點擊下列連結繼續閱讀:
http://www.fruitsmedia.net/?p=6989
|